5/09/2009
畫了四遍的趣遊碗

「來碗三峽的草稿完成了!」棣楨興高采烈的拿起筆,準備在描圖透光桌進行上墨線的工作。上完墨線的第一張圖通常是用來做為修正的依據,對於細節描繪標準十分嚴格的棣楨,就這樣畫了第二張、第三張、第四張。「嗯!這次總算完成了!」棣楨拿起第四遍完成的線稿,很滿意的拿去給喜埶大哥看!心裡已經開始思量稍後將圖掃進電腦、在電腦裡上色的後續作業流程。
只是整張線稿的比例就是有種說不上來的怪,此時,棣楨突然發現,他拿錯筆了,導致整張圖的線條過粗。都已經畫第四遍了,棣楨不禁開始檢視這中間的過程,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,同一隻筆畫久了線條會變粗;畫到一半沒水,換另一隻筆,墨色又會不同。種種諸如此類的細節,一個不小心,都將會影響結果。另一方面又思考,既然圖像的細節部分都已被定義,那該以什麼樣方式來降低工作流程裡的不確定性?線稿之後的上色工作,都已經是在電腦裡的數位化作業,是否可能將線稿前的工作也進行數位化?棣楨在腦中不停的跟自己爭辯著!
放下畫筆,棣楨離開工作室,連絡上正巧在台北的家榮,一起前往光華商場;兩人站在一塊價格不菲的繪圖板面前,一切似乎有了答案。這塊繪圖板結合螢幕,就像是一台平板電腦,只是在數位筆的壓力感應有更高水準的表現,使用上也更直覺,就像真的在紙上繪圖一樣。兩個人在數位板上測試了許久。家榮一句「值得投資!」更堅定了棣楨的決心,毅然決然地將這塊數位板抱回工作室。
這塊數位板成了趣遊碗的里程碑,鳥瞰圖繪師的繪製作業自此全面數位化。
「將大部分的不確定因素降至最低,效率明顯提昇是必然的結果。」坐在方桌旁,聽著棣楨說完這一段幕後花絮。「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」是我對這整個事件最深的體悟,當我們為了一件事做了非常大的努力,卻可能因為做法不妥,而讓整個努力全部歸零的當下,也許會陷入自責、挫敗的情緒久久不能自己,但棣楨的經驗卻提供了一個最佳示範,在負面情緒中,能馬上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,才是我們最應該表現出來的直覺反應。這需要練習,所以,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!
【註1】「來碗三峽」雖是編號003的趣遊碗,但是在企畫過程中,比其他碗更早確定要被執行,因此「來碗三峽」是繼「來碗關西」之後,第二個被執行的趣遊碗。並不是一直畫到第三個碗才發現問題的癥結,在此跟各位碗友做個說明。
【註2】「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」出自《周易-繫辭下》,意思是,當事物發展到窮盡,遭遇困境時,就必須求變化。通過某種變革,使事物朝良性方向發展,適合需要,才能使事物長久的存在下去。

